政府信息公开
索 引 号:334-336/2022-03-08/17638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发布机构:后奕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2022-03-08文  号:有 效 期:  有效
名  称:后奕镇转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水润廊坊”建设行动的实施方案
后奕镇转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水润廊坊”建设行动的实施方案
发布机构:后奕镇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2-03-08
为贯彻落实廊坊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两会”提出的建设“水润之城”战略目标,围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水润廊坊”建设行动,动员组织全市上下以“项目建设攻坚年”为契机,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构建覆盖全市域的现代水网体系,打造高品质“水润之城”“水美乡村”,不断提升城乡环境面貌,建设品质廊坊。为确保行动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北三县”供水、“四引水系连通”、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凤河治理及景观提升等工程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全力攻坚,统筹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着力破解我市水资源瓶颈制约,塑造廊坊水环境新优势,提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使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加稳固,水资源管理水平更加科学,水系连通体系更加完善,水环境社会效益更加凸显,向着绿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品质之城扎实迈进,为全面建设“五个廊坊”、争当“三个排头兵”提供强力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主要目标
廊坊市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腹地,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区位特殊、责任重大。境内虽河道洼淀众多,但因过量丰、存量少,多数河道常年干涸、水资源严重匮乏,水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多年来全市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8.0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9立方米,不到全省60%,更不足全国10%,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当前,我市北三县、临空经济区、中心城市、南三县四大板块强势崛起,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近年来北运河、潮白河、赵王新河等河流入境水源保障充足,水质显著提升,加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陆续投入使用、永定河全线通水、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水润廊坊”建设行动正得其时、恰逢其势。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通过开展“水润廊坊”建设行动,着力实现五个大幅提升。
一是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大幅提升。以开展水旱灾害防御、饮水安全、重要节点工程建设为突破点,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城市泄洪通道等工程体系,提高安全度汛能力和抗旱保供能力,保护城市韧性空间,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及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持续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雄安新区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白沟河治理工程(固安段)建设任务,力促大清河、子牙新河等重点河流治理工程实现开工建设,全面筑牢京津地区及雄安新区水安全屏障。
二是水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大幅提升。以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水资源配置为着力点,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持续深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南水北调提升等水源保障工程。推动全市河渠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强化河渠常态化监管,打通河渠管护“最后一公里”。
三是河渠水系连通实现大幅提升。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落脚点,加快构建全市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建设互联互通、互补互济的生态水网,复苏河渠生态,维护河渠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共生。通过启动实施“四引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加快推进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扎实做好凤河治理及景观提升工作,推动县域水系联通工程,全面打造高品质“水润之城”“水美乡村”。
四是水生态质量实现大幅提升。以国省控河流流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全面确保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达到国省考核要求,努力实现出境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标准,力争退出全国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后三十名;市、县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推动市、县建成区庭院内合流制排水管网完成分流改造并接入市政雨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改造向庭院全覆盖延伸。
五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实现大幅提升。以“水润之城”“水美乡村”建设为立足点,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助力城乡品质提档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强河渠沿岸特色适水农业发展,构建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完善滨水地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带动周边地区开发建设,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三、具体任务
把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作为实现“水润廊坊”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紧盯国家、省政策支持及重点投资方向,坚持跑部进京、跑省进厅,精准谋划项目库建设,努力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夯实水安全保障。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充分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准备,补齐河流治理、闸涵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短板,加强河渠行洪滞洪空间管控,最大限度保障防洪安全。一是推进服务支持雄安新区防洪工程建设。白沟河治理工程(固安段)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积极推动大清河治理工程、赵王新河治理工程、文安洼蓄滞洪区陆续开工建设,东淀年内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开展重点河流复苏工程。持续推进永定河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实施固安段、大兴国际机场段生态治理两项工程,组织开展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2022年完成方案编制,持续推进可研、初设编制工作,确保与通州区同步建设。三是加强重点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持续争取北运河土门楼枢纽节制闸和泄洪闸重建工程列入上级资金支持范围,2022年完成潮白河牛牧屯防洪引水闸重建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工作,做足做好项目储备。四是加快农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发展及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年内完成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项目。〔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廊坊)〕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一是加大域外水引调。用足用好引江水,加快市区地表水厂一期二阶段建设、霸州市水厂以下市政供水管网连通等工程建设进度,扩大引江水覆盖范围,确保完成21066万立方米年度消纳任务。增加引黄引淀水利用量,抢抓国家向永定河、白洋淀等河湖生态补水时机,向大城县子牙河、文安县赵王新河及市域永定河引蓄生态水,持续优化改善廊坊中南部水生态环境。二是深化地下水压采。持续巩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综合开展取水井关停、农业节水项目、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各项工作,确保完成2022年1538万立方米压采目标。抓好取水井关停,严格落实《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条例》,坚持规范操作、有序推进,确保年内完成4724眼取水井关停任务。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密切关注取水井关停状态,防止出现明关暗用、停而复用等违法取水现象。严格落实应急封存井启用管理制度,确保用前申报、用后及时封存。抓好农业节水项目,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在完成2021年浅埋滴灌面积1.8万亩基础上,继续扩大浅埋滴灌实施规模,同时发展蔬菜和果树滴灌,2022年实施滴灌、浅埋滴灌面积达到10万亩。抓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广旱作雨养面积达到6万亩。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落实《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要求,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为抓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履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机制,各级政府严格落实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主体责任,发改、住建、工信、宣传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廊坊)〕
(三)开展水工程建设。一是开展“四引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动“引运济廊、引清济廊、引白济廊、引淀济大”工程建设,强化县域水网建设,逐步实现北三河系、永定河系、大清河系、子牙河系四大水系互联互通。重点实施广阳区八干渠广阳段疏浚工程,廊坊开发区凤河高尔夫球场下游提水泵站工程、堤口泵站重建和八干渠改线工程,霸州市高各庄泵站改造、百米渠清障疏通工程,固安县引清东干渠、永清县中干渠至永定河清障疏通工程。协调天津市武清区实施凤港引渠疏通及台头闸更新改造,为“水润之城”建设提供水源保证。二是开展“北三县”供水工程建设。坚持高起点谋划,深化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提早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及时破解制约、排除隐患,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坚持高标推进,加快资金落实,确保按照总投资20%的比例及时足额筹措资本金。做优工程论证,有效提升水资源供需分析和工程建设规模论证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速工作步伐,逐月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写、可研报告编制、初设报告编制、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确保2022年5月开工建设,2024年建成。抓实配套工程,主动与建设主体单位对接,有序推进配套水厂建设,打通工程供水的“最后一公里”。严格质量监管,把高质量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全力打造安全工程、质量工程和精品工程。坚持特事特办,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合会商,及时出台指导办法,稳妥化解矛盾问题,全力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三是推进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先水利、后景观,先堤内、后堤外”原则,全面加快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进度,以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环节为突破点,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加快构建龙河上下游、左右岸,多节点、多方向、多途径常态化水源保障体系。〔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廊坊)〕
(四)严格水污染防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源截污,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管网空白区,逐步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深入推进合流制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同步实施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和破损修复。加强初期雨水处理收集、调蓄、处理设施建设,避免雨污水混流入河影响河渠水质。二是开展水环境治理保护。以潮白河、鲍邱河、泃河、北运河、龙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8条国省控河流为重点,谋划实施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项目,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在重点入河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稳步提升河流水环境质量。积极争取生态水指标,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合理调配水资源,保持生态基流,全面恢复河流生态功能。三是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严格落实河长制,将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作为河长工作重要内容。强化执法监管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河流水环境问题。全面加强水环境精细化管理,采取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手段,稳定运行水环境预警与评估分析平台和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面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并适时开展重点河段手工加密监测与专家会商,科学管控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廊坊)〕
(五)强化水生态打造。一是打造水润之城。谋划实施中心城区及县城环城水系建设,着眼建设河、渠、塘、湿地等各类水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加快实施清淤疏浚、拓宽改造、调蓄用水等项目,提升蓄水防洪、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生态优化等方面能力,打造河渠畅通、功能完备的现代水网。编制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完善城市防涝应急体系,不断提升城区防汛应急能力。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在加快市区污水处理厂8万吨提标改造的基础上,尽早谋划扩建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安全保障和抗冲击能力。加大中水在河渠景观、工业生产、园林绿化、城市洒扫喷水等方面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二是打造水美乡村。以县域为单元、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沟通水系,连片规划,开展水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水系、郊野公园、湿地完美融合,重点围绕大运河、潮白河、龙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赵王新河等主要河流湿地沿岸布局,高标准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充分彰显水资源、水元素的灵动提色作用。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范围,严禁在河道、坑塘附近建设畜禽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减少农药残留进入河道污染水质。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聚焦精品蔬菜、农产品加工、特色粮油等8大产业集群,续建新建一批健康养殖、休闲农业、特色渔业、智慧农业等重大项目,为水美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三是打造幸福河湖。在全市开展“幸福河湖”建设,以空间管控为基础,以资源管护为关键,以功能管理为根本,不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确保2022年建成一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幸福河湖”。〔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廊坊)〕
(六)发展水经济业态。一是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在城市规划、项目落地、政策制定、生产力布局中坚持“节水优先”,引进节水型产业,促进发展方式向生态绿色转变;根据水资源情况对土地规划用途进行严格管制,保证基本农田、建设用地规模适应区域水资源刚性约束;根据廊坊水资源最大可利用量,确定我市各阶段人口规模;根据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走绿色发展产业转型之路。通过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实施保护性开发,为加快推动廊坊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发展绿色文旅产业。以“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为抓手,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临空经济区、雄安新区三大区域,谋划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龙河商务休闲带、大清河生态治理示范区、骨干水网沿线生态治理示范带,积极发展临水亲水经济业态,谋划沿线农业休闲、亲水体验、文化展示等产业开发,恢复华北水乡风貌,打造廊坊水文化品牌,实现生态、经济、文化和谐共生、互促共进。三是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展湿地、水流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积极推进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等重要河流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文安洼等重要蓄滞洪区生态保护补偿。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示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探索建立用水权、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鼓励市场化交易,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促进全市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文广旅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廊坊)〕
(七)严格水行政执法。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组建水利综合执法专班,制定出台市级水行政综合执法制度,实施水行政执法效能提升行动,严厉打击地下水超采、河道非法采砂取土等各类水事违法行为。二是发挥河长职能。采取“河长巡河+第三方巡查+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等形式,开展河渠“四乱”清理整治,尤其是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取土案件,将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纳入河长制考核任务,对全市146条河流全面开展排查整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侵占河道等行为。三是规范执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形成水行政监管、审批、执法链条化,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链贯通和无缝覆盖,全面提升执法刚性和效能。〔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廊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屏障。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高度关注极端灾害天气影响,从安全角度积极应对,科学精细调度水工程,强化应急管理,以及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坚决实现“人员不伤亡、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防御目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水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高位推动。成立“水润廊坊”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指挥长,相关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分兵把口、条块推进、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三)加强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级水网骨干水系通道和调配枢纽建设、地下水压采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用足用好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主动运用各项金融政策,采取市场化推进方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活动组织,形成推动热潮。组织开展集中开工、集中观摩等活动,培树水润之城、水美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看项目进展、学经验做法、议工作举措,总结交流建设经验,形成相互看、相互学、相互比的浓厚氛围,带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掀起全市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品质提升的新热潮,凝心聚力做好廊坊“水文章”。
(五)加强机制建设,压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专班推进、联席会议、领导包联、专项督查、考核评价等机制,分类别、分权限、分层级解决行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重要节点、重点工程和建设任务情况通报制度,各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和临空经济区(廊坊)定期报送当月推进情况。将“水润廊坊”重点工程推进情况纳入全市大督查范围,严格督导检查、考核问责,确保工作成效。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对“水润廊坊”建设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水润廊坊”项目建设活动推进成果。各级新闻媒体要对活动推进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深度挖掘报道,对重要节点工程和标志性推进成果要进行连续性深度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营造全市开展“水润廊坊”建设的良好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